《学佛答疑》2:如何对待吃亏?

《学佛答疑》2:如何对待吃亏?

第一点,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行为,我们是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佛教并不是说只能吃亏,不是这样。古人也讲,“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出门一定要把家门锁上,不要敞着门走了,这等于是诱惑别人去拿东西。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别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别人越轨行为的宽容并不都是慈悲,因为也有可能是纵容了别人的坏习惯。中国人特别不容易有人际界限,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集体文化,不够尊重个性,像西方可能会更重视一点。我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他女儿很小就送到澳洲读书,并且在那生活。女儿回国以后,在家就没有依赖老人的习惯。她会请父母吃饭,爸妈说:你回来了还要你来请客吗?她会觉得:这是应该的。我回来了,你们照顾我,我也要请你们吃饭、要表达我的回馈。她会有一种界限意识,父母帮了她,就应该感谢等等。所以,人际关系中,我们还是要有界限意识。对别人的越轨行为适当地说不,是“没有敌意的坚持”,拒绝的时候,没有敌意,尽可能地处理好,对别人也是一种成长,但是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人际相处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时候也要难得糊涂。观问题的本质、利害得失的取舍。《入行论》说:“不拘泥小节,大处思利他”。不能太刻板,要从本质上、从大处去着眼。菩萨在利益有情的时候,会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借此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度化。“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这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定位。如果你把它作为打通关系的一个方便——四摄法,那也挺好,当做布施、结缘。

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才能被人喜爱。要是连利用价值都没有,可能就很糟糕了。从这个角度讲,四摄法也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对无意义的越轨行为,适当维护自己的边界,其实是健康的,并没有那么可怕。

另外,对于人际相处,中国人就是没有那么清晰,所以有时候也要适当地难得糊涂。这三个原则一起,肯定能平衡好,要是只有一个原则,就没法处理好,要从三个角度来平衡,灵活地把握。

有时候,我们被人占了便宜,会感到难以释怀,可能会有受伤的感觉,接纳很难。为什么难以释怀呢?我们常讲,不接纳外境,其实是不接纳自己,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部分是脆弱的,不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一旦别人有点对我们不友好、或者占我们便宜的时候,我们会格外地有一种受伤的痛苦。但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可爱的,有自信心的话,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打击。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观我们自己的创伤、黑暗面跟脆弱,很重要。当这部分被疗愈后,就比较释怀,别人的行为就不太容易伤害到我们。所以,修慈心是很重要。遇到这些时刻,我们一定要从心里看,看看受伤那部分的核心是什么,然后去疗愈它,把愤怒别人变成关怀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