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從四德」?

何謂「三從四德」?

「四德」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和「婦職」(婦女擔負的職責),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則教導婦學之法,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即是《禮記》所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婦言」是禮教對婦女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能言善辯的女子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曾罵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即長舌婦為亡國禍首)。然而言語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認為「婦言」則指「辭令」,即指善於應對,說話得體。「婦容」是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的特殊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即主張重視妻婦的品德多於美色。婦女儀容須重質樸,去修飾,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子性情之慾,這近乎於「誨淫」。「婦功」指婦女從事的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主要以維持生活衣食所需的採桑養蠶、織作、負責飲食烹飪等事;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準備祭祀用品和協助祭祀等。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能保證家庭得以延續,亦為歷朝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

這種教育後來擴展至上層家庭,女孩十歲時於家中接受女師教育,教以「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織布製衣,學習有關祭祀工作(如縫紉、備酒漿等)。出嫁前由族長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完成培訓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四德」後來推至對所有婦女的要求,鄭玄則有此解釋:「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世更不斷作出解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