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文 Essay
中国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研究进展——基于多种文献计量工具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China
–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Kinds of Bibliometric Tools
周佳音 / 女 / 1994年生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 / 研究方向:传统聚落
谭立峰 / 男 / 1975年生 /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传统聚落、明朝海防
通信作者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tanlf_arch@163.com
曹磊 / 男 / 1962年生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水景观遗产保护
辛璟宜 / 女 / 2001年生 /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在读本科生 / 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传统聚落
摘要:遗产廊道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利用COOC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遗产廊道建设的相关研究始于2001年并于2013年急速增长;先在京津冀地区发展,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发文量约是国外研究的2倍。在国外研究中,遗产廊道的概念暂未形成独立体系,新增研究热点较多,大部分基于生态网络、动物保护等生态、生物概念;在国内研究中,遗产廊道构建方法在工业遗产保护方向尤为盛行,且与旅游业的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遗产廊道;中国文化遗产;知识图谱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CNKI and WoS, the paper utilizes the COOC and the CiteSpace for data cleaning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start in 2001 and grow rapidly in 2013, firstly develop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n launch nationwide, and the current tot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s about twice that of foreign research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corridor in foreign researches has not yet formed an independent system. Though there are many new research hotspots,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oncepts such as ecological network and animal protection. In domestic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heritage corridor is particularly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展开全文
Key words: heritage corridor;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引言
遗产廊道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为20世纪60年代针对线性文化景观提出的一种保护策略,是绿道和遗产区域相结合的产物,重点关注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多种复合价值。21世纪初,王志芳、孙鹏首次将遗产廊道的概念引入中国;俞孔坚等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讨论了适合中国遗产廊道的分析方法;奚雪松等与陶犁等进一步将其实践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建设中,遗产廊道的概念随后在国内学界广泛传播。国内仅有小部分学者聚焦美国遗产廊道案例,总结其建设经验,多数学者以中国遗产廊道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方法上,从早期的定性分析逐步发展为遗产廊道建设的适宜性研究。
2010年,国内学界陆续展开相关综述研究,早期以绿道、线性文化遗产等概念为对象,并将遗产廊道作为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2014年,邓冰丽等就运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展开综述研究,梳理并总结了大运河遗产廊道建设的整体进展。2016年,张定青等就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进展进行分析。2022年,李晓斌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遗产廊道研究展开可视化分析[8]。现有相关综述研究多依托国内数据库,数据样本存在局限,应扩大文献检索范围,全面梳理并总结国内外多视角下中国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的研究进展,更好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深入研究详见
《景观设计》2025年第1期
城市气候与韧性应对
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